春耕正当时,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服务跟得上,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壮;技术推得开,早稻集中育秧如火如荼;“田保姆”管得好,玉米大豆有了新种法。各地区各部门下大力气强化政策、优化服务,克服农资上涨、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努力降成本、增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服务紧跟上,专家下田把脉开方,小麦苗情好于预期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三里屯村地头,种粮大户杨同芳一边忙着给麦田浇水、追肥,一边说:“人勤地不懒,麦苗‘吃饱喝足’,才能长得壮实。你瞧,正拔节往上蹿呢!”
这茬麦子,杨同芳没少揪心。受去年洪灾影响,他种的100亩小麦播种晚了20天。年后到麦田里一转,他发现晚播麦次生根少、扎根浅,长势偏弱。正在杨同芳犯愁的时候,淇滨区农技员李顺利来到了村里。
在“田间课堂”上,杨同芳率先向李顺利提问:“农资涨了,还要弱苗扶壮,今年种麦还有赚头吗?”
杨同芳算起成本账:“通常每亩麦种成本60元,晚播加大播种量,成本多了10元;化肥价格上涨,每亩成本增加30元;再算上整地、人工等投入,一亩地生产成本达到750元。”
“只要科学管理到位,晚播不减产、效益不减少是可以实现的。”李顺利掰着手指算起收益账:“按亩产550公斤产量算,参照今年市场平均收购价2.6元/公斤,亩产值约1430元。区里实施小麦植保统防统治,农户每亩可省20元,加上各类补贴,再扣掉其他投入后,每亩地还能挣五六百元。”
收益账算得明白,杨同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可地里的弱苗转壮有啥好招?李顺利说:“苗情弱不怕,咱们一起科技扶壮,课后到你家麦田看看去!”
在杨同芳家的麦地里,李顺利蹲下身,拔出一棵麦苗,“你瞧,这棵苗才有两个分蘖,是典型的弱苗。得加强水肥精细管理,促苗早发快长,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李顺利现场开起“药方”,杨同芳频频点头,把技术要点全部记在了心中。
“最大限度保产量!”淇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长江说,今年区里按农业农村部要求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摸底制作冬小麦苗情表和分布图,精确到地块,挂图作战,靶向施策。5个农技指导组蹲点包片,分赴各乡镇现场指导,培训农民9500余人次。区里扶持指导各村“田保姆”,出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喷施肥药6万多亩。
“农技服务助春耕,降成本、提信心。”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崔江浩说,当前冬小麦区晚播麦苗已安全越冬,苗情转化整体好于预期,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强化幼苗长势管理,培养健苗壮苗,做好春旱、春寒及病虫害防控工作,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力争夏粮丰收。
良种良法推得开,集中育秧、种再生稻,稳步提升种粮效益
浸种催芽、压泥播种、盖膜保温……江西省兴国县均村乡东山村,高标准育秧大棚内一条条育秧生产线有序运转。“再过20天,秧苗就能下田抛秧了。”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福洋介绍。
为了节本增效,今年兴国县优化奖补政策,每亩奖补40元用于统购种子和稻田翻耕,在各乡镇设置集中育秧点600多个,着力稳定早稻播种面积。
说起集中育秧的好处,陈福洋打开话匣子:“种子统一提供,技术专人指导,流水线精准播种,每亩地能节约成本近100元。更重要的是,集中育秧出苗率高、秧苗质量好,能稳住早稻产量。”
秧好一半禾。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南方稻区水稻机种推进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标准化育秧中心,着力解决小农户育秧难、成本高的问题。各地大力推进工厂化、大棚集中育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
为了提升种稻效益,陈福洋四处学习,寻找更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去年,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东山村成功引进再生稻。“一种两收,生产简单,节约成本,再生稻大有可为。”陈福洋说,去年7月底收完头季稻后,保留稻株20—30厘米,灌水再分蘖,10月中旬还能再收割第二季。
“去年,每亩再生稻净赚1000元,搁以前想都不敢想!”陈福洋说,两季接力产稻米,每亩成本低了近400元,亩产量平均1800斤,与双季稻不相上下。去年秋收算账,他试种的90多亩再生稻,纯收入近10万元。“再生稻生长期短,冬季还能种一季油菜,实现‘两种三收’,效益涨了一大截。”尝到甜头的陈福洋,今年准备把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兴国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廖承文说,近年来,县里注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再生稻+油菜”“早抛秧晚机插”等绿色高效技术扎根田间,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上万亩。
再生稻也是绿色稻。“秸秆全量还田增肥地力,肥料减少三至五成,农药减少四成。”陈福洋说,再生稻米绿色优质,超市销售供不应求。今年刚播下种子,就有不少老客户打来电话下订单。廖承文表示,集中育秧、推广再生稻,节本又增效,将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率和粮食市场竞争力。
“田保姆”管得好,种地成了精细活,新模式带来“一田多收”
春光好,耕作忙。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里,两台大型旋耕机破土前行,20余名农民紧随其后,快速地覆农膜、移栽春玉米。作为乡亲们的“田保姆”,四川省弘农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晗站在田埂上忙着调度。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以前种植玉米、大豆靠人力为主,产量和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现在搞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稳粮与增豆如何双赢?
“小改大、弯改直,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让机械化为复合种植添动力。”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锋说,整理地块,畅通道路,县里对土地化零为整,方便农机下田,降低耕作成本。
机械化种玉米、大豆,有没有赚头?杨晗算起细账:“机械化每亩可节省劳动力成本近400元,集中统一施肥,两种作物同享,减肥又增效。县里还在复合种植示范点免费提供玉米种、农膜、复合肥等农资,促进规模化种植降成本。算下来,在玉米亩产1000斤的基础上,能增收200多斤大豆。”
“有‘田保姆’带头,种地成了精细活。”构花坪村村民杜茂富说,3月初县土肥站专家来到田头,采集土壤样本检测分析,随后,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卡送到了农民手中。“根据玉米、大豆生长习性,啥时候追啥肥,土壤肥力咋调节,一目了然。土壤好了,苗子壮,增收有指望。”杜茂富信心十足地说。
四川农业大学ManBetX万博手机网站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雍太文说,四川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推广中,培养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大豆油料扩种提供技术保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种植、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小农户提升种地效益。
“种粮不能只盯着田里,还得抬头看市场!”近年来,杨晗流转土地1200余亩,跟着市场调结构,增加优质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缩短产出周期,提早上市,促进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今年,在杨晗流转的土地里,还将继续上演“三季收获、一天多收”的“好戏”:移栽的甜糯玉米,端午节前后就能上市,去年订单卖给生鲜电商,一个鲜玉米棒子卖到3.3元,一亩产值超过5600元。待春玉米抽穗时,播下夏玉米,夏玉米抽穗时播种秋玉米,玉米轮作接力收获。同时,套作的春大豆4月底种植,90天后就能采摘鲜食毛豆,随后还能轮作马铃薯、时蔬和榨菜。
根据《“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梁建说,下一步还要推广玉米大豆规范化种植,加快配套农机的研发生产,切实降低农户成本。另外,强化示范带动,鼓励大豆油料扩种地区开展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提升农民种植收益。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3/25/nw.D110000renmrb_20220325_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