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2月22日晚,得知自己团队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写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难掩激动。
当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项技术正是杨文钰带领团队历时22年的攻关成果。
其实,这已经不是该技术第一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到,“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杨文钰说,“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正是他们的原创成果,“这一次相当于把这项技术点明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项成果被中央一号文件两次提及,杨文钰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没想到这项技术被国家这么重视。”杨文钰说,“意料之中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大豆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而这项技术可以走玉米大豆兼容的道路,在提高大豆产量的同时,做到不与其他粮食作物争地。”
大豆在粮食作物中进口依赖度最高,近年来全国大豆需求中有八成以上依赖进口, 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首次超过1亿吨。根据测算,若要解决1亿吨大豆的进口替代,全国需要7.69亿亩耕地。
“办法只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杨文钰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是增产的秘密武器。
玉米大豆属于同季旱粮作物,二者间作套种的传统已久,但过去效益不高。经过22年的科技攻关,杨文钰团队通过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选择紧凑、耐密、抗倒伏的玉米品种与耐密、耐阴、宜机收的大豆品种实行带状复合种植,一般一块田中玉米种植2行,大豆种植2-4行,这样在实现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150公斤,相当于一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
杨文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言
此外,该技术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培肥作用,每亩可减施纯氮4—6公斤,增收节支400—600元。
由于成果突出,该技术连续1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在2019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省内外得到大力推广。
去年底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也明确提出: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采取该技术在内的大豆扩种予以一定奖补。在1月26日举行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现场,杨文钰还作为唯一一位来自科研院校的发言代表,在会上作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中央到地方,大豆扩种的信号已十分强烈。近日,我省正式印发了《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实施方案》,310万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正式下达到各市州区县。
高兴之外,杨文钰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务很艰巨。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技术,接下来要到各地做好培训和技术指导,让这项技术真正实现稳粮增豆。”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318642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