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在新征程上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本报特邀川渝两地最美科技工作者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联办川渝科普大会畅谈感想、做好表率,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周小元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物理学院教授
成渝双城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打造科普品牌,以科技创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新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方面,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增强成渝地区科研、学术交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激发科研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构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将科普带进中小学课堂,创新科普传播模式,提升科普工作吸引力及传播范围,助推成渝双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翟福强 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薄膜与器件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科学装置对发展引领世界的关键技术、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针对川渝双城科技发展有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大科学装置整体布局的顶层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集中资源和力量,制定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的发展路线图和政策举措,加强协同创新,产出更多科研成果。二是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应充分利用好成渝地区人才政策,营造好“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让科技创新人才留得下、用得上。三是提升装置集群。大科学装置的社会属性要求装置要为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影响力。
马晋毅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川渝两地地域相连、风俗相近、文化相似、产业互补,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和天然的合作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川渝两地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针对川渝双城科技发展,有以下三点建议:首先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为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服务,要满足国家需求和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其次要不断优化我们的优势产业,建立两地协同发展机制,发挥成都地区在软件、算法方面的优势,重庆地区在材料、制造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配套人才服务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王海兵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成渝地区在科研资源方面具有各自优势,需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完善各自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在两地的规划布局,形成基于全价值链的产业深度协同。
目前,青山工业在努力构建基于未来发展的新能源汽车“1+3+N+1”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创新链条,打造电驱动全栈能力,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策源地。前期已与电子科大和绵阳富临等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新能源核心部件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我们具有非常高的引领性,可以预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刘涛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
体制机制,人才发展。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引进沿海或海外高端人才,通过创业创新平台、川渝科研院所、川渝高端高新企业,资源共享,鼓励和促进川渝地区交流互动。
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引领和推动芯片制造、设计、封装、测试领域的全产业链发展,弥补短板。
面向国家需求,联合创新。川渝两地的企业高校要强强联合,面向关键共性、前沿基础、重大工程领域,打造一批有高度的联合重点实验室或基础科研或产业创新中心;川渝企业应联合策划,落实创新产品,抓住要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温庆红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科技教育及科技普及工作。作为一名从事航空航天高新材料研发的科技人员,希望通过川渝科协全面战略合作,培养两地学子们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开展一些相关的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新材料的研发中,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同时能牵线搭桥,加强两地校企在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
肖仁荣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是国家科普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渝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方面地位特殊,应加强川渝科协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有关单位的合作,通过联合举办川渝农业科普系列活动,塑造农业科普品牌;充分发挥川渝科协组织独特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积极投入农业科普工作,借助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优势,发挥专长,为促进川渝农业科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贡献力量。
杨亮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NVH中心高级经理
川渝科协统筹,成立川渝科普专项基金,联合川渝车企、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西部汽车主题公园,其中包含汽车品牌博物馆、智能驾驶试乘试驾区、迷你汽车赛场等游戏体验区。
逐步壮大科普队伍,建设科普管理制度。联动川渝籍院士和川渝两地有关部门负责人成立科普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推进科普工作;引进专职或兼职科普工作人员,推动科普基地管理制度化建设。
加强科普教育活动,传播汽车文化。举办趣味汽车培训和学术交流论坛,传播汽车科技知识;结合川渝历史文化特色,举办汽车上的火锅、汽车上的爱国教育等活动。
王清峰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钻探分院副院长
川渝矿山灾害严重,防治技术研究水平较高,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采空区、关闭矿井等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建议依托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的多灾种模拟工程试验巷道,或依托四川能源集团的关闭矿井建设灾害防治技术体验馆,统筹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地下空间的安全治理,建立情景式、沉浸式地下空间科普基地,宣传安全科技创新技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宣传安全科技技术,有效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出一份力。
田鑫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意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于此,要充分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热点,抓住双城融合发展的先机,进一步增强成渝卫生健康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针对双城医疗卫生科技发展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充分依托川渝区域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重点医学中心,提升双城医疗救治的综合实力;二是要持续搭建川渝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推进医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三是要继续强化儿科、重症医学等领域的医学专业人才的培育,为推进双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甘俊林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试制研发班班长、工程师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重庆、四川举办川渝科普大会,体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加强社会热点科普。研究社会热点科普及时响应社会热点,鼓励和支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公众关注度高的科技创新热点及科技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
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激励考核等措施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对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ManBetX万博手机网站作物栽培学系系主任、二级教授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对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将依托川渝两地的优势,让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普专家库、组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科普讲师团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作为一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川渝科普工作者,我将结合自己20余年的科研实践,主动宣传、积极培训,改变人们对传统间套作“不能机械化、技术复杂、增产不增收”等认识误区,让更多农民通过技术受益,获得政策红利,为川渝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目标。
罗英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核电技术,并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干劲十足。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正是诞生在四川,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设计者,我倍感荣幸。
成渝双城作为西部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大有可为。未来双方应结合国家核电发展战略需求聚力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中国核电品牌的强势发展。此外,还要利用好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关键点。一方面要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开展校企良性合作,瞄准核科技前沿需求,对接核电工程项目难题。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核科普和公共沟通,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并投身到核动力事业中来。
赵联军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巴山蜀水总相连,川渝自古一家亲,在合作中注重人才、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联动,我相信一定会让川渝两地的人们更多关注自然保护,支持自然保护工作。
人才共享。建议加强两地自然保护人员的流动,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周等活动,加强科普合作,相信能很快取得合作成绩。
资源共享。通过科技和科普活动,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共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川渝地区的贡献。
信息共享。川渝两地的自然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员可以一起开展相关科普活动,让两地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活动而受益。
曹臻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
川渝两地科技基础扎实、实力强大,在全国科技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科学研究将成为长期发展是否有后劲的关键,最先进的省份和核心城市都日益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成渝双城联手,应该在此大潮中,更上一层楼,争先占领制高点。因此,我建议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看准对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优势方向,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优先支持一批关键项目,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科技事业的核心是人才,建议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进一步加大灵活性。
田玲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我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更加坚定了信心。
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的投入使用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沃壤。双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增强自主创新,持续发力。
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支撑。我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头活水,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作为四川人,未来我将骄傲并坚定地面向西部,立足人才培养和科研事业,为早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贡献力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蒋凌萍 石棉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农艺师
作为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推进本区域“2+2”特色农业和粮油安全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坚守农业人的初心,无私奉献,勇毅前行,切实提升农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产业振兴奔小康目标。
同时,我也希望川渝秉承“巴蜀一家亲”理念,多进行资源共享,多进行技术交流,多进行科技志愿服务交流与合作,联合打造柑橘等优势产业,用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助力川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多想办法、出实招、凝共识,推动形成川渝两地共建共享科普工作格局。
梁海波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川渝科协全面战略合作工作推进会的召开旨在将川渝两地进行统一规划与优势互补,引领和推动芯片、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测试领域的全产业链发展,把川渝打造成西部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和发展新高地。同时,川渝两地企业高校要强强联合,着力探索双方具有关键共性的前沿基础与重大工程领域,打造一批有高度的校企创新联合体或产业创新中心;面向国家低碳新能源等重大战略需求,落地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发力攻关,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原创性技术孵化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培养一大批技术领军人才,进一步夯实、提升重大战略需求产业中“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能力。
范国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绵阳市科协主席
“川渝一家亲,共下一盘棋”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双方在科学技术、人才培育、重大平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发展要素最为齐全、优势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创新资源分配对接机制,突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引领作用,处理好市场、政府、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创新资源要素在川渝地区合理分配、合理流动,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辐射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同时,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形成一致的、具体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助推融合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陈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川渝两地科技工作者唯有携手并进,才能在激烈的科技创新中争先占领制高点。根据医疗科技实践,我认为应着力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信息互通。川渝两地科研部门应在科技情报声像、信息采编、国外科技信息翻译、科研课题调研等方面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
二是项目互助。川渝两地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对那些国家和省市规划的重大项目,应由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力量集中攻关。
三是成果共享。依托川渝两地产业园区打造高能级承接平台,使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qrb.cn/kjb/2022-10/27/08/content_kj_282744.htm